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,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战略,2025年7月,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院“绿色财政金融”研究团队在石家庄市赵县、承德市组织开展了河北省有机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专题调研活动,系统了解了我省当前有机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点与堵点,为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、推动全省有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建议。
本次调研活动以“财政金融支持有机农业发展路径研究”为主题,聚焦我省有机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渠道、融资成本、融资效率等方面的实际问题。研究团队通过文献研究、专家访谈、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,先后走访了河北省赵县冀华星果品专业合作社、承德市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、承德市森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有机农业企业,深入田间地头与有机农产品的经营主体开展面对面交流,了解一线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困境与现实诉求。
首先项目组的第一站为河北省赵县冀华星果品专业合作社。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有机果品种植,调研团队实地考察其生产基地时发现,有机种植环节存在显著资金压力。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,有机种植需严格遵循认证标准,从有机肥施用至生物防虫技术应用,各项成本较常规种植高出30%。以年度生产周期测算,春季有机肥采购与夏季疏果环节需资金约20万元,但由于合作社属松散型组织,社员资金筹措能力有限,外部融资渠道不畅。

从融资现状看,该合作社主要依赖社员自筹及民间借贷,其中民间借贷利率达月息1%以上,显著高于银行贷款利率。因缺乏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资产(无固定厂房及稳定现金流),银行信贷准入存在困难。调研时合作社提出两项核心诉求:一是希望获得与果树生长周期相匹配的低息小额贷款;二是建议将有机种植保险纳入融资增信手段,允许以保险单作为贷款抵押物,以缓解融资难问题。
第二站调研对象为承德市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,主要聚焦有机板栗深加工业务。在生产车间考察过程中,负责人详述了产业链各环节的资金占用情况:有机板栗收购价较普通板栗高出2元/斤,旺季日均收购量达10吨,单次收购资金需求超20万元,且资金占用周期长达3个月;同时,2024年启动的无菌灌装技术改造项目,累计投入800万元,其中银行贷款500万元,贷款期限仅1年。
当前融资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:一是收购季流动资金需求与现有信贷产品期限不匹配,贷款到期时点恰逢企业资金回笼低谷,需通过短期拆借缓解资金压力;二是中长期技改资金供给不足,制约产能扩张。企业明确提出,需构建基于产业链的金融支持体系,包括允许以商超供货订单作为质押物、由政府主导设立专项担保基金,以获取3-5年期中长期贷款,保障生产性投资的持续性。


最后一站为承德市森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,其业务涵盖有机杂粮、山野菜等产品的种植、加工与销售。在企业有机产品展厅及仓储区调研时发现,有机生产链条的资金周转效率偏低。据企业负责人介绍,有机认证及产品检测年均支出超5万元,且有机作物亩产较常规作物低20%,导致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。
从资金周转看,该企业主要面向一线城市有机商超供货,平均账期为45天,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规模较大,制约了原材料采购的及时性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,2024年购置冷链运输车辆的贷款审批周期长达3个月,险些错失山野菜收购旺季,尽管该笔贷款年化利率6%低于民间借贷水平,但审批效率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时效性需求。企业建议:一是将有机认证资质、绿色食品标识纳入信用评估体系,简化贷款审批流程;二是依托政府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,实现应收账款、商超订单等流动资产的融资变现,提升资金周转效率。



调研结果表明,当前河北省有机农业正处于发展提速阶段,尽管相关企业数量及有机农产品的经营范围正在逐步扩大,但针对有机农企的融资保障水平仍有所欠缺,在实践中主要存在融资渠道单一、担保抵押能力不足、金融服务与有机农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。同时,不同地区、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,亟需构建更加精准、灵活和高效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。
针对上述问题,研究团队提出三方面建议:一是加强对有机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估与信息归集,建立绿色农业信用档案,推动信贷资源精准投放;二是探索政银企三方合作机制,优化财政贴息、担保增信等政策工具,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;三是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,发展适配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金融支持模式,助力我省有机农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
此次调研活动是河北地质大学“绿色财政金融”研究团队服务地方经济、助力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,不仅为研究团队自身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,也为我省探索绿色农业金融支持路径、推动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。下一步,研究团队将持续关注绿色农业发展的前沿问题,积极服务河北省地方经济发展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和学术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