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,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关乎民生福祉的重大课题。7月12日至13日,经济学院李素峰教授带领“青研先锋队”赵子仪、董晨昕赴张家口市宣化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,深入调研县域养老产业发展现状。小分队实地走访了5家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,通过深度访谈等方式,重点聚焦自理、半自理及失能老人的实际需求,收集基层养老服务的第一手资料,为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提供学术支撑,助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。







实践小分队于5家不同类型养老院调研
首站探社区养老:从居住细节看服务温度
“青研先锋队”首站抵达奉夏养老中心,这是宣化区典型的一家社区养老机构。团队成员在方志中院长的带领下,依次走访了自理老人的阳光公寓、半自理老人的护理专区及失能老人的特护病房。






小分队实地走访奉夏养老中心
医养融合实地探:科技赋能让养老更有“医”靠
7月12日下午小分队专程前往宣化区唯一实现“医养”深度融合的天济医养老中心。实现“楼下养老,楼上看病”,这一模式为解决失能老人“术后护理难”提供了新思路。



小分队实地调研天济医养中心
细节处见关怀:怡康养老院的“生活美学”
怡康养老院作为宣化区的高端养老机构,其服务品质主要体现在“衣食住行乐”全方位关怀。在饮食方面,每周科学定制营养餐谱;在文娱活动上,设有图书馆、棋牌活动室,定期开展书法课、合唱团、保健手操等丰富活动;尤其注重人文关怀,每月为老人举办温馨的生日会。这些特色服务不仅有效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,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指数。



小分队成员走进怡康养老院
村镇养老的坚守与困境:从“以老养老”看城乡差距
7月13日,“青研先锋队”将调研重心转向周边村镇养老机构,探寻城乡养老服务的差异。小分队抵达位于洋河南镇的温馨养老院。这座养老院内开辟着半亩菜地,院口一座大的烧水锅炉,几只土鸡正在鸡圈里踱步——这是院长韩素琴为节省开支想出的“自给自足”办法。


小分队与温馨养老院院长及老人交流
临近中午,在探访行程的最后一家养老院,位于江家屯镇江家屯村的康盛养老公寓看到,临街的二层小楼虽整洁,但护工的情况让团队忧心:13名护工均来自周边村庄,平均年龄58岁,学历多为初中文凭,虽然人勤快,但专业技能确实不足,比如给失能老人翻身、喂药这些事,都是凭经验来。


小分队了解康盛养老情况
收费与补贴背后:养老服务的现实考量
调研显示,宣化区养老院收费从自理老人1500元/月至失能老人5200元/月不等,主要取决于护理强度和住宿标准。城乡养老资源差距明显:城市机构配备智能系统、专业团队,而村镇机构服务薄弱,老人“小病扛、大病拖”现象普遍。值得注意的是,村镇入住老人平均年龄比城市低15-20岁,凸显健康差异。城乡养老差距实质是资源分配问题,需政策、资金、人才协同解决。
实践落幕,思考不止:以调研之力助养老升级
在为期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中,“青研先锋队”走访5家养老机构,收集600余条一手数据,形成3万余字访谈记录。调研既看到了基层养老服务的进步——医养融合创新与生活关怀提升,也揭示了城乡资源不均、专业人才短缺、补贴标准偏低等问题。银发经济的发展潜力正蕴藏于这些具体场景:适老化改造催生产业需求,护工缺口预示就业空间,医养融合开辟新路径。当前,城乡养老资源失衡制约着市场活力释放,唯有补齐村镇短板、完善补贴政策与医保衔接,才能真正让养老改革成果惠及每个家庭。